每日更新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脉络不断谱写新篇章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脉络不断谱写新篇章
2025年10月23日 10:3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五年来,从城市到农村,从线下到线上,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穿越十四感受中华文明活力五年计划文化答卷。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人民生活的精神家园。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目标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进展。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文艺演出场所等各类文化设施数量达到7.7万个。近五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水平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到2024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达到3248个,大众文化设施约4.4万个,新建公共文化空间4万个以上。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好地方还有很多。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符合“十四五”均衡发展的要求。技术进步显着,服务水平显着提升,提供主体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相信总体目标已经顺利实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预测到202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年图书流通量将达到10亿至11亿册。事实上,到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用户规模将达到13.4亿人,有效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五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综合性图书馆分馆体系和文化中心建设,建成图书馆、文化中心分馆和基地服务点9万多个。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打造4万个以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布局更加均衡,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从广义上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两类。一个叫城市书房,一个叫文化站名词我们看重的新公共文化空间,是小而美、理念亲民、不需要拆除、不需要大规模建设的空间。特别强调的是,其质量必须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来,不少“公共文化新空间”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新地标”。其中一些公共文化空间融入商业区、公园和居民区,形成开放式、综合性的服务空间。浙江省杭州市之江文化中心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尤其热闹。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活动日益盛行,这种氛围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强化。我们正在不断推进打造全民阅读、随时随地阅读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时间。积极举办乡村之夜、乡村歌曲、乡村舞蹈、乡村戏剧等“乡村品牌”文化艺术活动。 “公民夜校”、“全民艺术弘扬”活动风靡城乡。从城市到乡村,大众文化活动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它变得越来越多。 “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强劲的需求基础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五年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2024年国内文化产业营业利润将增长每家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预计达到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文化产业正在从传统模式向融合创新转型。 “十四五”目标不仅实现了“量”的拓展,而且实现了“质”的提升。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魏鹏柱:从“十四五”期间公布的规划来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局部增长是以保持适度增长为目标。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文化总体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很难简单地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定义发展,特别是质量。但从实际发展数据来看,“十四五”提出的保持适度增长的总体目标已经实现。 2024年,国内文化产业营业利润预计较2020年增长37.7%,这意味着近年来国内文化产业利润年均增速超过8%,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魏鹏柱:这也说明中国整体居民消费正在改善。改善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是,如果用恩格尔系数,即人们的严格需要在需求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如果相对下降,就体现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征。整个国家的经济。因此,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经济水平和人口消费的提升。我认为这体现了整体成本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最明显特征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近五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驱动的技术成为文化产业保持高于GDP平均增速的最重要动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的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物等新业态,不仅重塑了产业环境,也让文化作品以更加高效、创新的方式触达亿万观众。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这些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新业态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国潮经济的崛起,也是“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的辉煌篇章。汉服、故宫文创、博物馆热等现象,在现代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在景德镇,国潮文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这座瓷城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象征,景德镇陶瓷产业年产值超过900亿元,每年吸引超过6万场“景雕”聚会,形成全球现象。独特的文化,让瓷器之美在现代大放异彩。年轻人对民族时尚文化的热爱也导致了汉服产业积极发展。山东省曹县是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汉服年生产能力超过5000万件,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0万人。汉服产业已成为集设计、生产、体验、旅游为一体的完整链条,让传统服饰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魏鹏柱:“十四五”期间,中国文化、美学、故事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国民经济的形式更加深入人心。博物馆的文化创意、景区开发的各类记忆旅游和创意文化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乐趣等,全国的国潮经济不仅产生了文化钱,还创造了文化财富。还起到传播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十四五”期间,文化与旅游融合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文商体育旅游融合,从简单的“文化+旅游”发展成为“文商体育旅游”的综合业态,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如今,优秀文化资源被深度挖掘和创新运用,将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发展,让旅游不仅“有魅力”,而且“有内涵”。良渚、银游、三星堆等文化设施带动游客大幅增长。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等标志性工程成为展示中国现代化成就的“文化窗口”。文化的融合而旅游业则创造了一种新趋势:“去看音乐会”。到2024年,全市音乐会、音乐节上座率将超过60%。 “进城看演出”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常态。 “文化财产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考古旅游”日益流行。更令人兴奋的是,“文商体育旅游”融合延伸至“文旅+科技”。沉浸式数字文旅产品互动性强、体验性强,让游客“游山玩水、赏山水”,深度体验风土人情文化之美。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份答卷不仅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上。文化产业的高效发展和蓬勃发展还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丰硕成果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系统推进文化财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传承和保护深入人心。文化不再是单一的“职业”、“产业”,而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从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到文化产业“新轨迹”,从文化遗产“盘活利用”到文化信任“全面示范”,“十四五”文化建设成就清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效益和幸福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有力佐证。文化支撑中国现代化。编辑:皮王星 李佳廖 王易文涛 摄影丨王受成杜熙臣
(编辑:苗苏)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