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公布。仔细看全文,“科技”被提及46次,“创新”61次,“新生产力”6次。这三个关键词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创新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从基础研究进展到技术应用转化、新生产力形成,都离不开金融水的精准滴灌。 10月2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金融街论坛2025年会上表示,新兴产业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业态快速发展,在调整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投资金额大、风险高、盈利周期长。往往需要加大耐心的资本投入和更加灵活包容的金融环境,才能更好地支持创新资本的形成和创新动能的培育。面对这种需求,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生态系统。从A股市场的上市融资、定向增发、并购重组,到香港股市的国际化融资,从体制改革到双向开放,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同时,深入开展内部改革,多层次推进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包括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监管层继续推进行业改革,进一步强化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广度和覆盖面。今年6月,科创委“1+6”改革政策正式公布。其中,“1”是指在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 10月28日,科技创新委员会科技创新增长水平迎来首批3家新注册企业名单。这三家公司的特点是技术进步显着、商业前景广阔、意义重大。nt并持续投入研发,但仍处于预盈利阶段。科技成长层的设立,旨在为那些“潜伏股”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让市场抓住“未来”,设定“当前”价格。这只是改革的一部分。未来,证监会将开始对创业板市场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建立更适合新兴领域人群、未来产业创新和创业公司特点的上市标准。同时,证监会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完善三板新股差异化上市、信报披露和交易制度。市场,促进三板与四板对接机制。这些改革措施共同构成发展不平衡、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进一步筑牢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和基础。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在深化对内改革的同时,也在对外开放,引进更多国际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 10月2日,中国证监会7日公布《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工作方案》。未来两年,政府将着力推进改革举措,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和结构,增强对中小型企业的吸引力。长期国外资金。当前,外资附属机构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正在加速。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流入新兴市场的国际资本超过1500亿美元。在此过程中,A股、港股等中国资产受到境外投资者的青睐。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0月8日,已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中,流通股前10名公司股东名单中包含QFII的上市公司共有381家。 QFII总持股量超过50亿股。按照今年三季度末收盘价计算,持有的股票总额将超过900亿元。与此同时,香港股市作为日本新经济产业重要的国际金融平台也日益稳定。今年以来,不少新经济企业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在香港上市,旨在借助国际资本实现自身发展壮大。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体现在国际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协同努力,以及推动市场本身的改革。一家专业经纪服务公司为科技公司提供全面的法律、会计和咨询支持。近年来,证监会公布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的“把关人”职责。通过培养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多学科人才,我们将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科技创新的规律和财务管理的逻辑。在此背景下,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大学正在共同努力,加强发展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进一步将金融服务人才基础融入实体经济。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流程覆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良性循环”的金融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这不仅可以充分壮大科技创新企业,也可以从战略上支撑国家整体发展。金融水的不断涌动,必将为我国实现高度技术自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注入资本动力。 (张敏)
(编辑:魔术师丹)